-
山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山阴县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政办发〔2023〕17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山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县直各有关单位:
《山阴县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9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阴县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发〔2022〕11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晋政发〔2022〕27号)精神,加快推进山阴县气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目标,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民生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较好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系统完备、功能先进、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到2035年,山阴气象科技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山阴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等方面达到全市领先水平,气象综合实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工作任务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坚持预防为主,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在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和监测盲区新建3套气象观测站,实现统一型号、统一标准与统一维护,对全县范围内8套常规气象观测站进行升级改造,新增1 套便携式常规气象站和1 套便携式土壤水分监测仪,同时在位于枢纽位置的乡镇增建称重式固态降水观测站4 套。积极发展城市自动气象站和志愿气象站建设,加密建设水文气象、农业气象、生态气象等探测设施,构建天地一体、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建立无缝隙精细化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和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业务系统,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流域区域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资源作用,形成宣传、应急管理、广播电视、通信管理等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消除预警信息接收“盲区”。(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应急局、县工信局、县融媒体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2.坚持综合减灾,健全气象灾害组织防御体系。将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全县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纳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和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全县气象灾害防范治理、总体规划和统一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和覆盖城乡的组织体系。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灾害性天气停工停课停业制度,形成部门预案无缝衔接、部门依预案应急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责任单位: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3.强化风险管理,优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规避气象风险。推进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推广并不断完善气象类巨灾保险制度。开展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形成常态化气象灾害与次生灾害多部门联合调查机制。要加强对气象相关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监管机制,将防雷、人工影响天气等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考核体系、综合执法检查体系,全面落实气象相关安全管理措施。(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公安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山阴分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应急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强化乡村振兴气象支撑能力
4.聚焦粮食安全,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面向粮食生产、重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智能精准的“直通式”服务。实施“特”“优”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系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和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开展作物农业气象试验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开展精细化作物气候区划、新品种推广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区划,为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及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保障。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打造“气候好产品”等气候标志品牌。(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聚焦农村安全,完善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构建以乡镇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为主体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压实乡村气象防灾减灾责任。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精细到乡镇的气象预报预警产品体系,提高乡村气象风险防控能力。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建立发布到乡镇、村直至入户的乡村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网络,实现乡村气象预警信息精准到人。(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应急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6.发展普惠气象,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和财政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制度,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推进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全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各气象灾害易发区所属乡镇建设1个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点。将气象服务全面接入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园林城市建设,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城市气象服务,推进气象信息融入网格化管理,加密建设气象观测站点,发展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保障。(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融媒体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7.融入生产发展,提高专业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健全相关政策制度,促进和规范气象产业有序发展。建成气象服务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提升气象服务市场监管能力。推进能源、交通、生态、旅游等重点领域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纳入相关建设规划统筹布局。加强交通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分灾种、分路段、分线路的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加快气候资源利用,充分挖掘宜居、宜游、宜养气候资源价值,建立我县气候资源 “一张图”,为政府和行业提供气候资源保护利用建议。发展面向流域水文、自然资源、林业、卫生、能源等行业用户定量精细的专业气象服务业务。(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卫健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山阴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8.加强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提升生态气象保障能力。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气候资源精细化评估和规划,加强森林火险监测,开展大气环境、地表植被、流域生态等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加强生态系统安全气象风险预警,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沙尘等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开展关键季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精细化预报,加强空气质量中长期预测预报特别是重大活动期间预测预报服务,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气象保障。(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山阴分局、县应急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能力
9.开发云水资源,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筑牢绿色生态保护屏障,实现“保丰、增绿、减灾”。实施地面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开展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建设融合气象、空域管理信息的人工影响天气一体化业务系统,建成统一指挥、统筹布局、协同作业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体系。建立作业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建设高水平专业作业队伍。(责任单位: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10.完善组织体系,形成科学完备的工作机制。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协调机制,形成县乡二级组织完善、协作有力、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强化县乡及区域、部门、军地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上下衔接、分工协作、统筹集约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联动机制。要加强工作统筹和指挥调度,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完善应急预案,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必需的人员、资金等基础保障。(责任单位: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提升气象科技创新发展能力
11.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气象科技创新纳入全县科技创新工作统筹,建立健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拓展天气观测网功能,统筹应用社会化观测资源,加强数据资料管理。以信息化为基础,建立集约化气象信息业务、管理体系,构建和发展智慧气象,实现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气象现代化发展模式。完善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现代天气业务。在气象灾害防御、生态气象保障、应对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等重点领域,全方位开放合作,推动部门间、气象与相关行业间的技术、平台、人才和项目合作交流,加强核心技术应用。(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山阴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2.夯实创新基础,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气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将气象人才培养统筹纳入当地人才工程和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人才共建模式。实施人才强基工程,加快培养气象骨干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分类引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急需的气象、信息类专业技术人员。(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委组织部、县工信局、县人社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加大对本地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内容,落实资金、用地等政策支持和项目安排,协调保障气象设施探测环境保护规划落实,强化督促检查。
(二)加强政策支持。进一步落实气象部门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着力完善与双重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地方双重气象科技和人才管理体系。按照政策规定落实地方事权范围内各项财政投入保障,统筹资金支持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改善,落实好气象部门干部职工依规足额享受当地政策,并建立健全稳定的气象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为气象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法治保障。加强气象法治建设,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气象设施。加强防雷、升放气球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联合监管。推动完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举措,优化气象行政审批流程。
(四)强化督导检查。要通过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完善考核评估等措施,确保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推动我县气象工作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