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山阴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山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县直各有关单位:
《山阴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2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阴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22〕37号),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23〕80号)文件精神,扎实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围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创造生产与生活的协调发展、体现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双重价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出发点,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和部署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围绕“城乡融合、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目标,坚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抢抓国家“大基建”战略,全力推进“大县城”建设,加快实施一批论证成熟的交通、住建、文卫教体项目,适度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强调补短板、强基础,又着力调结构、增后劲。
到2025年,“灵秀古城”“新韵山阴”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与晋北城镇群、朔州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县城建设进一步扩容,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新型城镇规模结构更加协调,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缩小;建成区域立体交通网络节点,青山绿水的生态空间、舒适宜居的城镇空间。
1、全面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发展种养结合农牧产业。一是做好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建设。一是突出抓好牛、羊、草三大产业的提档升级,利用好全国草牧业示范市、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和“北肉”基地优势。经过3-5年发展,三大优质牧草发展到25万亩,其中青贮玉米18万亩,苜蓿5万亩,燕麦草2万亩;发展壮大牧草加工龙头企业5个以上。推进骏宝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山西农大的深度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打造“北肉”平台,推进集养殖、加工、交易为一体的肉羊、肉牛、生猪产业链。二是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继续利用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的示范带动效应,持续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扩大荞麦、高粱、玉米、莜麦等旱作节水农业规模,特别是加大渗水地膜谷子扶持力度,经过3-5年发展,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主要旱作节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测定氮磷钾盐碱度等指标,做到减肥增效,稳粮增产。三是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构建集种植、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粮油全产业链。持续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统筹抓好“菜篮子”生产,发展延秋露地蔬菜生产基地,经过3-5年发展,蔬菜瓜类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建立玉米、蔬菜、杂粮三个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2、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业”,持续扩大“中国富硒小米之乡”地域品牌效应。做足“特”“优”文章,加大对本地小米、谷子、黍子、高粱、燕麦等农产品的调查、摸底、申报,加强对“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培育,到2025年末,申报“圳品”认证产品新增15个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新增10个以上,在持续打响“塞外火山土”“雁门香”“鑫邦”等名优品牌基础上,有效提高全县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开展农机作业补贴。积极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在合盛堡乡黄花梁万亩富硒有机旱作农业基地实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经过3-5年发展,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强化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提升防控能力。三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古城乳业、骏宝宸、鑫霏农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精做特优质乳品、富硒小米等特色农产品,扩大农产品认证面积,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3、全面推进县城物流快递融合发展,打造更加便利的商贸物流基础。建设物流园区,设置油罐区、储煤区、快递仓储中心、蔬菜区、餐饮住宿。启动博昌4s店院内物流园区。(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住建局)
1、交通路网方面。一是顺通街至山阴高速连接线工程,概算投资1.41亿元,顺通新城东出口。二是河阳大道南延至洗朔线建设项目,概算投资1.17亿元,贯通县城南出口。三是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支线广梵线改线工程,总投资0.89亿元,四是“四好农村路”项目。涉及农村公路县、乡、村道路改造及养护工程项目,概算投资0.85亿元。五是山阴县世纪大道新建工程建设项目,概算投资0.23亿元,该路段自河阳大道起至河阳东路,道路全长387米,宽50米。六是山阴县纵四路(站前街-山水街段)道路建设工程,概算投资0.16亿元,该路段自纵四路与站前街交叉口起至安详寺村北山水街,道路全长483.7米,宽30米。七是山阴县经四路及周边道路绿化工程,概算投资0.13亿元,绿化道路全长2674米。(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各乡(镇)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4—2025年,新建、续建项目7项。一是山阴县东城区雨污分流及老旧管网改造工程,概算投资6.12亿元,道路全长约15.46公里,包括河阳大道、河阳东路、秀水东路、昌泰路、广秀街、文萃街、广翔街、文宝街、顺通街9条道路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山阴县县城经三路、经五路道路建设及东环路管网混错接改造工程,概算投资1.39亿元,新建及改造道路全长4.62公里。三是山阴县县城雨污分流改造及路面恢复工程,概算投资1.6亿元,道路硬化约44万平方米,新增雨水管道10公里,新建及改造污水管道约30公里,包括7个社区、5个村的1200余条小街巷。四是顺通街(广汇街)—S206连接线工程项目,概算投资2.82亿元,道路全长3.54公里。五是省道229线(原省道虎山线)山阴县过境改线工程,概算投资1.77亿元,对虎山线穿县城段进行改线,以解决安全隐患和减少扬尘污染问题。六是“四好农村路”项目,山阴县2025年县乡公路改造工程,总投资0.49亿元,路线全长17.64公里。山阴县2025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总投资0.44亿元,路线总长32.66公里,涉及9条道路。七是G208-广梵线连接线工程,总投资1928万元,路线全长2.41公里。八是国道336山阴段改扩建项目,山阴县境内全长26.3公里,途经古城镇、薛圐圙乡、安荣乡3个乡镇11个村,涉及山阴总投资8亿元。
未来5年,新建项目一是“八横八纵”县城主干路网顺通工程。计划投资15亿元,将政府街、南环路西延至S206(大运路),将广央街(县医院南门道路)东延至虎山线,新建广德街,与虎山线(县城段)、广秀街、广翔街、顺通街组成县城“八横”主干路网;将景泰路、安泰路、昌泰路北延至虎山线,新建惠泰路(正南正北路,北起政府街跨线立交桥东,南至顺通街)、新建湖滨路(正南正北路,北起高铁线南侧迎宾路,南至顺通街),与西二环、同太路、河阳大道组成县城“八纵”主干路网。二是G208怀仁市王家堡至山阴县薛圐圙段公路改扩建工程,山阴县境内32公里,概算投资13亿元。三是县城-北周庄快速路工程,总投资1.27亿元,路线全长6.071公里。四是顺通街(广汇街)-S206连接线工程,总投资2.82亿元,路线全长3.053公里。(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各乡(镇)按职责分工负责)
2、水电气热保障能力提升方面。2024—2025年,一是城镇居民生活用气配套工程,概算投资1亿元,为未接入天然气的居民小区配套天然气设施。二是变电站建设项目,在安祥寺村周边新建变电站一座,使县城电源达到3处。三是供水设施建设项目,增加水厂1座,并对县城范围内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摸排,完成旧管网更换,彻底解决建成区内部分居民仍饮用井水问题,并完成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四是供热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县城内所有换热站智慧化提标改造,回购非国有换热站产权,统一纳入县城集中供热智慧化平台管理运营,五是编制完成县城地下管网规划。
未来5年,新建项目2项,一是变电站建设项目,在县城东南角新建变电站一座,使县城电源达到4处,实现双回路稳定供电。二是供水建设项目,引入神头泉水源,增加县城周边供水支线,保证24小时无间断稳定供水。(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水利局、国网山阴供电公司、县城发集团)
3、污水和垃圾处理提质增效方面。2024—2025年,新建项目4项,一是山阴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概算投资0.7亿元,设计污水处理能力每日5000吨。二是山阴县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项目,概算投资0.25亿元,将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用于补充城市水系及浇灌沿线绿化带。三是建筑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概算投资0.25亿元,建设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理厂一座,占地50亩,年处理建筑垃圾能力20万吨,生产再生建筑材料10万吨;配套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一处,占地35亩,使用年限20年,可消纳建筑垃圾200万吨;建设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理厂办公用房、厂房及建筑垃圾消纳场建筑安装及配套设备购置等。四是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总投资0.3亿元,建设占地面积为13.4亩的餐厨垃圾厂房一座,配套建设车间等设施设备。
未来5年,以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整治,统筹改善城乡垃圾清运处理为主。(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山阴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按职责分工负责)
4、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0.69亿元,实施山阴县城市停车场建设项目,主要建设3个停车场,总用地面积4.65万㎡,其中北周庄镇高速出口停车场2283.7㎡,山阴县场馆停车场3.81万㎡,岱岳镇城东停车场3951.2㎡。规划建设停车位880个,新建接待服务用房594.97㎡。
2024—2025年,新建项目1项,对北沙沟、土牛沟区域进行雨污水综合改造,对县城需改造路网按照海绵城市标准进行改造。
未来5年,新建项目2项,一是对七里沟、大寺沟区域进行雨污水综合改造。二是停车场建设项目,在跨线立交桥旁、闫家巷村委会建设两处停车场,提高群众出行质量。(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国网山阴电力公司)
(三)惠民便民公共服务提升行动
1、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投资0.95亿元,实施山阴县医疗集团肿瘤治疗中心项目,新建肿瘤治疗中心一座,填补我县专科肿瘤治疗空白。
2024—2025年,新建项目3项,一是山阴县中医医院新建医养结合建设项目,概算投资2.4亿元,在东城区建设综合性医院一座。二是新建山阴县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概算投资0.72亿元,新建妇幼保健院一座,填补我县专科妇幼保健空白。三是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概算投资0.25亿元,提升我县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未来5年,主要进行优质医疗提升,将县人民医院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水平。将县中医医院打造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将县妇幼保健院打造成二级甲等专科医院。(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卫健体局、县住建局、县医疗集团)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投资1.64亿元,实施朔州市技工学校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占地144.5亩,设计在校学生规模1000人。
2024—2025年,新建项目2项,一是朔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概算投资0.77亿元,占地32亩,与朔州市技工学校结合可达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规模5000人的最高建设标准,为技工学校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二是山阴县第十小学建设项目,概算投资1.57亿元,新建寄宿制小学一座,以解决公办学位不足问题。四中、五中餐厅、运动场改造工程,总投资0.28亿元。未来5年,新建项目1项,为朔州市技工学校建设项目二期工程,概算投资1.72亿元,占地面积89.3亩,设计在校学生规模2000人。(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教育局)
3、养老托育服务设施方面。规范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结合实际制定符合养老服务的标准,逐步健全我县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并根据老年人不同年龄和生活层次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2024—2025年,新建山阴县养老院项目,总投资1.47亿元。开工建设一个公办示范性托育机构,托位达到100个以上;三年之内辖区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1个(共617个托位);五年之内辖区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共896个托位),其中普惠托位占比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卫健体局)
4、文化体育设施完善方面。总投资0.91亿元。一是新韵体育公园建设项目,概算投资0.58亿元,占地面积175亩。二是山阴县老城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概算投资0.25亿元,拟在技校旧校区南建设综合体育场和社区服务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的人防工程。三是朔州市社会足球场建设项目,概算投资0.08亿元,建设1个11人制足球场、3个7人制足球场、3个5人制足球场。
2024—2025年,新建项目3项,一是山阴县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室外泵道建设项目,概算投资3.58亿元,建设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室外泵道各一座。二是公园绿地提升改造项目,对紫源广场、儿童公园、西山森林公园进行提标改造。三是口袋公园建设项目,依托城郊村、城中村现有广场,建设5座小型公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未来5年,新建项目2项,一是公园绿地提升改造项目,对河阳广场进行提标改造。二是口袋公园建设项目,依托城郊村、城中村现有广场,建设小型公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卫健体局、县住建局)
1、“八村一区”街巷道路提质工程。一期工程,改造道路全长8.7公里,共设计1078个小街小巷,总建筑面积36.98万㎡,投资0.47亿元。二期工程,投资为0.43亿元,道路总长度36.880公里,总面积16.25万㎡。其中六个村分别为南大道村、梁山村、化家岭村、兰园村、先进村和安详寺村和北辰社区。持续加强对10个社区的老旧小区摸底调查,保持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库动态更新,让老旧小区变身品质小区。
2024—2025年,一是实施山阴县2024年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分别是山阴县和顺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和山阴县幸福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共涉及12个小区33栋966户,总建筑面积11.7万㎡,项目总投资0.5亿元。二是拆迁改造项目,按照《山阴县中心城区详细规划》,谋划城市更新拆迁项目,未来五年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2、招商引资方面。2024—2025年,依托山阴未来城项目,完成星级酒店、综合商贸体建设。引入1家康养项目企业,在湿地公园周边建设生态康养中心。未来5年,重点引入1家大型游乐场所投资企业,在湿地公园周边建设集商业、度假、游乐、露营为一体的跨界游乐场所。(责任单位:县外商外资联络服务中心、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行政审批局)
3、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示范方面。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未来5年,从现有的10个社区中选择基础较好的3个社区,将其打造成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完整居住社区。(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民政局、城发集团)
(五)特色景观风貌塑造提升行动
1、加强县城城市设计方面。制定公布《山阴县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规划城镇建设用地2134.54 公顷。
在空间结构上,规划形成“两轴四区”的规划结构。两轴分别为沿东西向广华街打造城市主要发展轴线,展现城市综合服务发展活力。沿南北向河阳大道打造未来城市展示轴线,展现新城时代风貌和生态文化风貌。四区为老城记忆更新生活区、城市发展综合功能区、产业转型总部创新区、高铁宜居休闲生态区。(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
2、县城密度和高度管控方面。县城开发强度控制规划参照《朔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版)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结合现状实际情况,凸显山阴中心城区生态、创新、形象及开发合理性,将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划分四档控制。
容积率控制。0 <容积率<1.5,主要针对教育用地、部分社会福利用地、交通市政用地、部分文化用地、部分体育用地及 6 层及以下住宅用地进行控制;1.5≤容积率<2.0,主要针对医疗卫生用地、部分文化用地、部分体育用地、部分社会福利用地及 7-9 层住宅用地进行控制;2.0≤容积率<2.7,主要针对部分机关团体用地、部分商业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及高层住宅用地进行控制;容积率≥2.7,主要针对部分机关团体用地及高层商业用地进行控制。
建筑高度控制。高度≤18m,主要针对6 层及以下层住宅建筑、幼儿园用地、部分社会福利用地、交通场站用地进行控制;18m<高度≤24m,主要针对7-9 层住宅建筑、用地、部分文化用地、部分体育用地、部分社会福利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工业用地进行控制;24m<高度≤54m,主要针对高层住宅建筑、机关团体用地、部分文化用地、部分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部分商业用地、商务金融用地进行控制;
54m<高度≤80m,主要针对现状高层住宅建筑、高层商业用地进行控制。(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商务局、县教育局、县住建局、县卫健体局)
3、县城风貌和环境整治方面。城市整体风貌形象定位为“宜居宜业的未来生态智慧城市”。建筑风貌。将县城分为文化休闲风貌区、核心都市风貌区、特色产业风貌区和活力门户风貌区。(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卫健体局、县商务局)
文化休闲风貌区。构建“沉稳厚重、线条明朗”的文化休闲风貌。重点突出同太路、府西街和青年街沿街的城市空间形象塑造,依托轴线两侧商业服务,文教娱乐的城市功能,塑造沉稳厚重、线条明朗的文脉老城形象。西部老城区域结合山阴当地文化属性元素,体现地域文化风貌,彰显山阴历史人文底蕴,打造文脉传承之城。
核心都市风貌区。构建“现代简约、大气明快、绿色宜人”的核心都市风貌。重点突出城市展示轴线的城市空间形象塑造,依托轴线两侧商业服务,文教娱乐的城市功能,塑造现代简约,大气明快、绿色宜人的现代新城形象。居住及站前保留的老城区域结合山阴当地文化属性元素,体现地域文化风貌,彰显山阴历史人文底蕴。
特色产业风貌区。构建“现代大气、产业兴旺”的现代产业风貌。依托商业办公,打造以产业、办公、居住为主的绿色现代城市景观风貌。
活力门户风貌区。构建“自然雅韵、大气舒展、生态惬意”的活力门户风貌。强化山水环抱的自然优势,延续老城片区生活人文底蕴,抓住山阴高铁站开发建设的发展契机,借助桑干河独特的生态优势,展现山阴“自然雅韵、大气舒展、生态惬意”的魅力城市形象。
4.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方面。
一是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以特色文化的丰富内容为重点,形成县级文化功能区,以传承历史文脉,突出文化特色,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为主要任务。构建“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个层次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二是统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切实保护旧广武村历史文化名村和新广武村、故驿村、燕庄村3个传统村落格局风貌、平面形状、方位、轴线以及相关联的街道骨架和河网水系等。因地制宜划定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等,遵循“整体保护与分区保护相结合”的原则,重点保护村庄内古居民、古建筑群落等古建筑构筑物及其所依托的山水、地貌、风景、古树名木等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尽可能体现村庄总体风貌格局,保留传统村庄街巷特色,突出独有历史文化价值。三是深化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山阴县域范围内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3处(明长城、旧广武城、汉墓群),省级历史文化遗产2处(沙彦圳殉墓、王家屏墓),市级历史文化遗产9处,县级历史文化遗产29处,在建的广武国家长城文化主题公园1处,全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为规划审批、用途管制、监测预警、实施评估、决策分析提供信息技术保障。四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县域范围内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2种,分别为民间文学广武传说、传统音乐晋北吹打。市级23种,分别为民间文学4种,传统舞蹈1种,传统音乐2种,传统美术5种,传统技艺5种,传统医药1种,民俗文化2种,传统美食2种,传统戏剧1种。县级27种,分别为民间文学4种,传统音乐2种,传统舞蹈1种,传统美术6种,传统技艺8种,传统医药1种,民俗文化2种,传统美食2种,传统戏剧1种,以及大量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调查,尽快制定评审的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出保护名单,经审定后向社会公布。让文物走进城市空间,充分发挥以文化教人,立德树人的作用,推动文物工作融入现代社会,融入生产生活。五是深度挖掘打造文化旅游项目。以明长城、广武古城、汉墓群国保文物为重点,打造广武镇南部区域边塞文化旅游项目。以蝴蝶谷等、化悲岩寺、沙彦圳殉墓等为重点,打造马营庄乡、广武镇北部区域古迹保护开发项目。以白殿沟遗址、清代新岱岳村关帝庙、王家屏墓区为重点,打造县城周边区域古迹保护开发项目。以东辛庄村刘幸烈士纪念亭、上立羊泉村烈士墓、东庄村358旅旧址为重点,打造红色纪念开发项目。(责任单位:县文旅局、县卫健体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农村延伸覆盖行动
加快完善教育、医疗、文体和社会福利等区域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的便利性,降低农民出行成本。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灌溉水平,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加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建立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机制,探索“合理保护进城落户居民的农村既有权益,赋予进城落户居民的城市保障”。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盘活农村闲置废弃建设用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其他资产抵押融资,激活农村沉睡资产。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县城建设,盘活国有存量优质资产,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强化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
建立快速高效的闲置土地处置机制,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建立项目用地强度提升支持机制,最大限度用好用活现有规划用地。
(四)精细化管理机制和政策保障
出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让城镇化建设细节有规可依。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加强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一体化建设,确保城市建设有人管、及时管。
文件下载:山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山阴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