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树位于西安峪村,树龄约500年
无形的风与万变的云,在岁月的流转与历史的变迁中已经了无痕迹,只有这一株株苍劲的古树,始终屹立在天地之间。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和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将保护古树名木作为专门条款,成为国家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里程碑。它们是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遗存,是有生命的文物。
瑞云寺油松,树龄1000多年,位于马营庄乡沙家寺村
人文的象征
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大自然和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古树名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它们在大地上生长,闪烁着光彩绚丽的历史文化色泽。一株位于帐头铺庙内的古槐树,树龄约500年,至今仍苍翠挺拔,枝繁叶茂,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帐头铺村庙内国槐,树龄510年
古树名木镌刻着时代印记,记录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向上、爱好和平的伟大精神。在旧广武小学城西南的小院校院内(原佛殿庙),耸立着两株巍峨挺拔的古柏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相传为北宋元丰年(公元1087年-1085年)栽植,明成历十二年就有三虎粗。两树相距4米,高约16.7米,雌柏周长3.2米,雄柏周长3.14米。在雌树的枝桠处,长有一棵形似蹲卧式狮子头的枸杞,形象逼真,堪称一奇。相传在1096年,一对少年男女自由相爱,为了爱情冲破世俗婚姻,以身殉情,而后化身为雌雄双柏。因而后人将双柏的枝条当作吉祥之物,象征爱情、平安、吉祥。
雌雄双柏,侧柏树,树龄930年,位于旧广武村
古树名木与国宝旧广武辽城古迹等交相辉映,孕育出巧夺天工的独特意境。白榆,寿越500年,历经沧海桑田孕育而出,它的种子在城墙的缝隙中,以无坚不摧的钻劲,发芽、生根、成长,以特有的造型和自然环境相辅相成。
旧广武迎客白榆,树龄580多年,位于旧广武西城墙上
宝贵的资源
古树,保存着弥足珍贵的物种资源,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它们对当地的光热水土条件有极强的适应性,是选择苗木树种的可靠依据,是开展杂交育种的最好母本。瑞云寺古桑树树龄300多年,至今还产桑葚。
瑞云寺古桑树,树龄300多年
古树名木是美丽乡村画卷中不可替代的元素。各地将保护古树名木与绿化美化乡村有机结合,建设绿美古树乡村和古树名木主题公园,让古树名木与古道、古村落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记住乡愁的重要符号。这不仅保护了古树名木,更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后所村古白榆下戏曲声悠扬
保护古树名木在行动
树滋养着人,人呵护着树。人与树的故事,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多年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指导和推动各地、各部门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实施濒危古树抢救复壮,健全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广大公众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得到显著提升,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出台了《古树名木鉴定规范》《古树名木复壮技术规程》《古树名木复壮养护技术和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业规范。北京、山西、江西、福建、云南等省份出台了系列地方标准,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全国绿化委员会从2015年开始,至2021年底,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开展并完成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摸清古树名木家底。
旱柳,树龄580年,位于广武镇油坊村。
从2019年1月至今,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共组织开展了4批古树名木抢救复壮试点工作,涉及北京、山西、江苏、湖南、海南等23个省(区、市),涵盖230株一级保护古树,通过及时科学的抢救复壮,这些濒危古树焕发了新的生机,并推动了全国范围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工作快速开展。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步入新发展阶段,全国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陆庄村中旱柳树群,树龄100年